爱戴 发表于 2022-4-21 08:36:39

科普短视频:用“硬核干货”连接受众与科学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肖怡星现在,在短视频平台上,科普很“上头”。“玩骨头的卢老师”能够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爱科学的吴姥姥”可以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又皮又萌的奇异博士”更将科研实验做成百万次观看的爆款二次元直播……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与网红科普博主,让我们看到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当书中的经典问答,变身为短视频中的生动讲述与精彩演绎,不仅意味着知识从平面走向立体、科普从纸本书籍走进社交媒体,也预示着科普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之路。但在科普与短视频常态化融合的同时,同质化严重、内容垂直纵深度的欠缺、比速度而非比品质等问题逐渐涌现。科普视频越来越火,如何将受众从“领进门”跨越至“科学素养的提升”,让科普视频从泛泛而谈转为“硬核干货”,从单一输出变为多样互动,记者就此采访了科普博主和相关专家。“深耕优质内容,是泛知识视频破局的关键”在传统的观念里,与实际生活结合较为紧密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讲清楚知识点的科学技术更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传播,而艰深、抽象的知识并不适宜在短视频平台生存。然而在科技视频创作者“@Lshang001”的视频评论区,却是另一番景象:有人作为航模爱好者向他请教自学方法;有人激动地表示自己的毕业设计和他的实践内容相同;有人为他的火箭“反推”提出改进建议;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未来期待……“@Lshang001”本名刘上,目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2020年8月,因为自制火箭并成功发射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2022年他又自制了第三代火箭,视频一经发布便登上科普视频热搜。“3,2,1,点火!”一声令下,发射场传来巨大的轰鸣声,火箭带着长长的尾烟直上云天,宣告着发射的成功!“海南遥感正常”“广东跟踪正常”“河北观测正常”……满屏来自全国各地的呼应声,都在庆贺火箭发射的成功。这一幕并非发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是在刘上的工程实践视频里。“随着互联网视频流量红利见顶,科普短视频同质化严重、精品匮乏等问题逐渐显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黄楚新看来,“观众的兴趣点向‘干货’转变,深耕优质内容,提高知识生产的专业性,是泛知识视频破局的关键。”刘上并不担心自己的内容同质化:“一般的科普号只是单纯对技术原理进行讲解,而我是通过真实具体的工程实践项目来展示,更具有吸引力。”为了能让大家更明白自己制作火箭的步骤,刘上在视频中放上了所有的公式原理以及零部件打造过程;为了让观者有更新奇的观感,他在火箭上装了摄像头,让大家从视频里感受一飞冲天的奇妙;为了整体思路的逻辑完整性,他在视频中展示了如何进行飞行数据分析。不过因为技术含量较高,对受众知识储备的要求较大,仍有不少网友表示“看不太懂”,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去欣赏并沉浸于这一个工程实践作品。“平衡火箭航天类硬核知识与公众接受度之间的矛盾是做视频的一个难点。”刘上告诉记者,一直在想办法降低视频的观看门槛,让观众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技术原理和设计思路,或许未来可以尝试增加一些演示动画来更形象直观地展现。“很多时候科普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让大家拥有对科学的向往,打破对科学神秘遥远的成见,将理性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普及观者,或许是大量科普视频受众更加需要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陈铭说。“科普短视频升级,离不开专业、权威机构与平台的合作”科研做得好和能把科学的东西讲得好,是两种能力。2018年,中科院物理所成为第一批正式入驻抖音的科普创作者。作为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他们拥有资深的专家、前沿的技术和丰富的实验素材,但团队也渐渐意识到了瓶颈——创作团队主要为物理所的师生,工作重心仍在科研和教学上,视频制作水平无法达到专业水准,团队师生的精力也有限。“一个精良的视频对于拍摄和后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其实是我们的短板,‘内容为王’的确没错,但观众也期待能有视觉上更高的享受。”账号“@中科院物理所”的团队负责人成蒙向记者介绍,陷入瓶颈期后,他们开始寻求跨界合作,让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来弥补制作方面的不足。黄楚新认为:“科普短视频升级,离不开专业、权威机构与平台的合作。”未来“专业机构+短视频平台”应该成为重要的内容生产形式,需要提高知识生产的专业性,发挥媒介平台与专业知识的双重效能。有了专业视频制作团队的加持,中科院物理所的科普形式愈发多样化。跨年演讲、科学公开课、趣味科普、中二所的奇妙冒险……去年年底,中科院物理所推出科普轻喜剧《闹起来,费先生》,将科学和喜剧结合在了一起,讲述了一位物理老师因为疫情开设物理网课的故事,不少网友都给出了好评。“科学其实是需要破圈的,能借助观众更易感知的方式传播物理知识,是下一步团队希望着力推进的方向。”成蒙认为,让受众愿意持续看、甚至愿意共同参与进来,是科普成功的典范。“@中科院物理所”曾在抖音发起过“科学三分钟”的互动活动,让公众上传科学现象或实验的视频,曝光量过亿。“我们不再只是科学知识的源头,公众热衷参与且能自我完成科学知识的传达,也是科学素养提升的体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内容很具象,很容易分解步骤让观众跟着学习,并且可以鼓励观众实践并拍摄视频上传到视频平台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讲师王文超表示,这种方式会进一步加强观众的学习意识。科普事业需要各方的共同助力,不仅仅是科研人员,还需要传播学者与屏幕前的你我。“我需要做一些事情来回馈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2020年8月9日,“00后”气象科普人“@Range四方”刘屹靖第三次前往内蒙古追风暴。就在他拍下了一组颇具视觉冲击的风暴准备离开时,一位牧民拦住去路,问他在这里干什么。“‘我是一名摄影师,正在拍摄这团风暴。’那位牧民听后脸色大变,希望我能多去拍拍他们。”牧民告诉刘屹靖,当天下午的冰雹天气把他的三轮车玻璃直接打碎了,一年的庄稼全被打坏了。“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最初,我只是想记录下风暴的震撼,但却忽略了这种震撼的背后,是大风、暴雨、冰雹等强大的破坏力!”刘屹靖是中国首位职业风暴摄影师,作品曾登上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专刊封面。“作为一名职业风暴摄影师,风暴对应产生的极端天气属于我的知识范围,我需要做一些事情来回馈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不少视频创作者一开始是用爱好来支撑,但单凭爱好,视频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性就缺乏更高追求的必要性,一定需要一些正向的反馈来支撑,比如责任意识的传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陈铭说。“志不在科普,但内容总是要回归科普”,是刘屹靖发布“追风”视频的初心。“我不想强硬地塞给大家一些专业的东西,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刘屹靖将自己对气象的科普定义为新科普,希望大家在被震撼影像吸引来的同时,了解学习专业的气象知识。黄楚新认为,网络平台虽然无法取代传统课堂,但其意义在于提供多样化的知识接收渠道、轻量化的知识传播体验。未来科普短视频需要向专业化、垂直化、有价值、有深度方向发展,要对公众的知识获取与价值形成有益。“这是超级单体雷暴的闪电,此刻我的头顶一秒钟不低于10条闪电划过。”这是刘屹靖在去年8月发布的一条视频,当时河北邯郸、河南安阳正遭遇超级单体雷暴的袭击,当天大气能量达到6000J+/kg,是极端中的极端。刘屹靖告诉网友,这种闪电被称为“anvilcrawler”,译为“云砧爬行者”,需要极强的大气能量才会发生。他拍摄画面里的闪电在天顶犹如魔爪展开一般,壮观而震撼。“有不少媒体做了非常多科普纪录片,虽然不是短片,但对科普视频的制作也有极高的借鉴意义,每一帧画面都称得上恢宏的艺术品”,陈铭认为,科普绝不仅只有科学方面沉甸甸的收获,更应该有整体美学的熏陶,以及对科学热情的燃起和调动。“科普视频首先是科普,但因其视频性质,也就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科普应该是蕴含在美和震撼中的。”此后,牧民的那番话总会萦绕在刘屹靖心中。从基础的文字注释到社会热点气候分析再到克服镜头恐惧症出镜口播讲解等,他不断打破着自己的舒适圈,希望让每一个观众都能看懂那些熟悉却又叫不上名字的风云变幻。《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8日 09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短视频:用“硬核干货”连接受众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