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真事改编的犯罪片,质量不输《雌雄大盗》,但却被低估了
美国历史上,有一对叫做邦妮和克莱德的雌雄大盗。劫车、抢银行、杀人。不是在作恶,就是在作恶的路上。警局痛恨不已,派遣出大量警力追捕,誓要用法律惩戒他们。人民却十分热爱他们,就算见过雌雄大盗,也守口如瓶,绝不向警察透露他们的行踪。1934年5月,邦妮和克莱德被警察们抓住了。当场击毙,绝无可能存在生还机会。警方激动不已,终于铲除这两个危险人物。人民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短短几小时内,邦妮和克莱德死亡的小镇涌来无数人群,争先恐后和尸体合影。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有整整2万人参加了邦妮和克莱德的葬礼。人民为什么会这么追捧雌雄大盗?警察击杀雌雄大盗是否合理,背后是否有大众群不知道的隐情?这部犯罪片《劫匪》可以告诉你答案。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社会十分动荡,人们被体制所困扰,贫富差距悬殊,时常被压迫。邦妮和克莱德闻名于这一时期,短短1年,犯下整整13起案件。警局头疼不已,人民却翘首以盼。“你看,抢劫穷人钱的银行又被他们抢劫了!”警察实在是不明白,邦妮和克莱德为什么执着于犯罪。毕竟很多时候,他们绞杀对象都没有缘由,完全是一时兴起。人民却偏认为自己看见了真相:他们居然敢击杀警察、反抗政府。这难道不是英雄吗?以此为切入点,导演把《劫匪》的故事主旨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警察和人民截然相反的看法出发,探讨上世纪30年代动荡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惨痛回忆。最后参杂以对正义的思考,对那段历史提出质疑和反思。最有意思的是:电影片名是《劫匪》,影片却很少出现他们的影子。真正的主人公是两名警察,分别叫做弗兰克、梅尼。两人枪不离手,把抓捕雌雄大盗作为毕生最大的目标。整个故事都是围绕两名警察追捕罪犯的过程而出发,并没有花大量笔墨描述邦妮和克莱德的犯罪过程。为什么?因为《劫匪》想做的,是抨击那段历史中无知的人们。早在1967年,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就被搬上了银幕。电影名为《雌雄大盗》,评分高达8.2。完全美化两人的犯罪行径,把邦妮和克莱德描述成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浪漫情侣。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改编无可厚非。但从事实的角度而言,《雌雄大盗》中的邦妮和克莱德完全脱离了历史,为犯罪洗白这件事情更是无法让人接受。所以,这次的《劫匪》把主人公设定为两名警察,从执法者角度讲故事,不美化,不评价,单纯还原那段历史,让观众自己寻找答案。《劫匪》中有很多压抑、无奈、尖锐的生活镜头。年轻警察们嘲笑弗兰克和梅尼的侦查手法守旧,两者都是为正义而生的人群,内部却充满了难以调节的矛盾。十恶不赦的罪犯被人们当做偶像,被狂热拥护。正义不是正义,邪恶不是邪恶。正义抵不过邪恶。造成这一切的源头究竟是什么?大概只有30年代的美国才知道答案吧。个人认为,豆瓣上《劫匪》的评分偏低了。配乐和画面都非常大气成熟,不应该只有7.3分。不少观众因为冗长的节奏打三星,但我恰恰认为:缓慢的节奏无限加大了影片的深意,时间越慢,时代中的空虚感越浓,给观众留下的思考也就更深厚。大家可以稍微注意下弗兰克、梅尼艰难追捕两位罪犯的过程,笑点出其不意,内在的隐喻也非常多。年龄使然,年迈的两名警察眼睁睁看着情报被路边小孩拿走,表情那叫一个悔恨。派遣出众多警力,却一直无法将邦妮和克莱德顺利捉拿。究其原因,和混乱的政治局势逃不开关系…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故事,在“雌雄大盗被大众拥护”的原因中找到一些关于时代的反思。或是把《劫匪》和《雌雄大盗》这两部电影结合起来一起看。两者只是故事背景相同,渲染手法、侧重的叙事点完全不一样。两个故事都对「正义和邪恶」做出判定,对时代表示悲悯和无奈,非常值得深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