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怎么学? - 知乎
高中老师讲课非常无聊,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水平很差,有的字都写错(这算啥老师,还是重点中学.......),我觉得我的语文完蛋了,怎么样自学补习高中语文,提高自己??相信我,这篇回答你看得越早,它就能发挥越大的作用!作文是核心,作文是核心,作文才是核心!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感”,提高考试时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就要回归到作文上!有些人认为,语文的字、词、句、文学常识等等基础知识,虽然比较多比较杂,乆旦记住了,往往就能拿丰定的分数。而作文,即使多写几篇,也不见得高考会多拿几分。这是个误区,因为只要学习方法正确,作文提高的照样很快。语文处于中级阶段的陈静用半年时间,把语文从中级阶段进阶到高级阶段。她的主要方法是,把写作和阅读融合起来。她每天亙篇文章。写历年高考作文:看完高考作文题后,她自己先亙篇作文,然后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写的文章在立意、文章结构、表达、词句等方面的差距,然后修改作文。一个月后,她写完了30篇各地历年高考作文。仿写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这时,她发现,有些历年高考题的现代文阅读文章很难理解,这是因为,这些文章的结构非常复杂。于是,她就模仿这些文章的思路、文章结构、行文逻辑等,写文章。20天后,她仿写完了10多篇各地历年高考题中很难理解的现代文阅读文章。简写现代文阅读文章:这时,她把仿写的这10多篇文章放丨起,进行深入思考,她发现,即使结构再复杂的文章,只要弄清作者的思路,也是很容易掌握。实际上,某些过于复杂的文章,是作者思路尚未清晰,如果理顺的话,读者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于是,她就把结构复杂的历年高考题的现代文阅读文章进行了简写。这样,半个月过去了。简写“新文章”:她又从报刊和上收集了些结构非常复杂的“新文章”,逐一分析,进行简写。通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她总结出,结构复杂的文章主要有这么几个类型,如类事、类型二等。又过了半个月。自己出题:然后,她把自己写过的所有文章,根据以前总结出的阅读题目的命题人思路,逐一改为现代文阅读题目,自己回答。为了提高难度,她就改写自己的文章,例如为了增加“细节题”的难度,把自己写的文章中的某句话改的更隐书些,为了增加“干扰题”的难度,在自己写的文章中加入了几句干扰的话。最后,她又从报刊和上收集了些难度与历年高考题的现代文阅读题目很接近的“新文章”,自己出题、自己回答。两个月后,再做高考模拟题,她发现,无论多么复杂的现代文阅读题目,她都能很轻松的做出来;无论多么新奇的作文题目,她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如何下笔了。将现代文翻译成古文陈静乾些文白对照的书籍,她把《史记》中的某篇已经翻译成现代文的文章,自己翻译成誇文,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一下自己的翻译与原文的差异。开始,她翻译成誇文速度可能很慢,也很不准确但坚持下去,翻译了几十篇文章后,她翻译成的誇文就会隐隐三些“古意”了。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更深的体味出古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古人的写作思路等等。写誇文并不断修改陈静模仿《史记》的词语、句法、结构、思想等方面,又仿写了几十篇誇文,写完以后又不断的简写、扩写、改写、换词写”、组合写,最后不仅誇文提高了,她还能在写作中随手丨些“古意”的高级句子。对于基础知识的突破:学习能力强者,每天用五小时突破基础知识,在两至三周之内完成。学习能些般者,每天用四小时突破基础知识,丨至两个月之内完成。学习能力差者,每天用五个小时突破基础知识中的某部分知识,如修改病句,在两周之内完成,之后,再按相同方法突破基础知识中的另部分知识。重记忆轻思考有些人觉得,语文是个以记忆为主的课程,即使做练习,也是为了记准某些知识,很少拿出时间深入思考。实际上,语文的写作和阅读的提高,深入思考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必像学习数学那样在解题技巧上思考的很多。“课文误痕”有的老师和参考书,喜欢把课本上的文章和考试卷中的阅读文章分析的过于琐碎,往往亊篇完整的文章拆成很多段,甚至每个句子逐一分析。实际上,文章作者往往是很流畅的写出了篇文章。对于好的文章,你应该仔细体味和感悟,而不是机械的分析。产生“课文误痕”之后,考试时碰丰篇文章,就进行机械的分析,结果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整体、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精妙细微之处。做题过多有的老师和学生,尤其是到了高三,喜欢大量的模拟题。实际上,对于语文来说,做练习、做模拟题到了定的量,就很快达到了学习方法的极限,再做更多的题目,作用就不大了。这时,你应该回到写作、阅读、背诵上去。你要写作文、修改旧作文、读优秀作文、浏览字词、读课文、背字词、背好文章、总结解题技巧、总结考试技巧等等。看分析解题技巧过多,自己总结解题技巧过少分析解题技巧方面的参考书,例如有些参考书,会把历年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进行详细分析,有利于你总结解题技巧。但看别人的分析的目的,是学会自己分析,你要自己总结出解题技巧,逐步摆脱别人的影响。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灵活运用。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可以关注公众号:辛雷谈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