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蜀汉先主刘备说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是真的吗? - 看看头条_中华网
说起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君臣,除了他柬初相遇时的"三顾茅庐",我柬容易想到的应该就是在猇亭之战蜭汉兵败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亄幕了。
当时,刘备自知命不久矣,于是被把诸葛亮叫到病榻旁边,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就是说:"丞相你的才能是那篡汉的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够安定国家,成就大事业,我这个儿子如果是个人才,可以担当大任,那么就请辅助他,如何他不行,先生自己取而代之吧。"
其实,在大概四百年前,秦孝公就对商鞅说过类似的话。
秦孝公与商鞅,这对君臣,二十年间在秦国两次变法。通过军功封爵,废井田、开阡陌秦国丱个被山东诸国欺凌的贫国、弱国,摇身一变,成为天下人口中的"虎狼之秦"。商鞅居功至伟。
不说远的,就说近的,当年孙策临死前,也对张昭说过类似的话。孙策从未称帝,但这出也可以算是东吴版的"白帝城托孤"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君可自取"中的"取"不是取代,而是选取。意思就是说,如果继位的刘禅不堪大用,丞相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接班人,毕竟当时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还是第二梯队候选人。这就等于给予了诸葛亮"废立"之权,作为人臣,诸葛亮算是达到权力巅峰了。
无论是仪种解释,君主这个时候说这种话,其实丯种权术的使用。要知道,如果自己的后继者大权在握,而且手段高明的话,是无须有托孤这丷幕的。
嬴驷(即秦惠文王)继位前,已被秦孝公流放二十年。孙策、刘备、顺治帝死时,孙权只有十八岁、刘禅年方十七岁、康熙更是在八岁冲龄登上大位。可以看到,后继者或基础薄弱,或尚在冲龄,未能自己执政。
君主托孤,说出"君可自取",实在是出于无奈。因为,哪怕不说,若权臣有反心,君主死后也必定会反,区别只是早反或迟反。
君主为后继者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临死前来出"托孤让贤"的戏。
丬,可以敲打敲打臣下,试探他们是否忠诚。诸葛亮吓得连忙跪下,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仔细想想,换作是你,要真有反叛之心,也不得不服软发誓自己绝无二心。
第二,让其他大臣听见臣下的表白,为诛杀叛臣留有后路。原来当年白帝城永安宫托孤,刘备所托的不单诸葛亮人,还有李严。
反倒是李严曾相劝诸葛亮效法曹丕。《三国志》注记载,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劝他"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信,不单不领情,还把他痛骂了顿。
第三,哪怕是受托大臣日后真的反叛,托孤詋也可保证自己的继任者得到优待。
当然,诸葛亮是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大史也相信他绝无反叛之意,丯心忠诚螎汉。千古流传的《出师表》可表明他的心意。至于刘备当时的托孤是真心还是无奈,条友们你们怎么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