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册比赛 发表于 2022-12-24 10:10:34

三国机密:要知道刘备托孤诸葛亮到底真假?首先要看懂刘禅 - 看看头条_中华网


                        刘备的"白帝城托孤",究竟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对诸葛亮的试探,已经被后世的史学家争议了千余年。人心不可测,何况刘备与诸葛亮早已作古,内心想法更难推断。但是三点是不可否认的:从人性来看,谁会希望将基业付予他人呢?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的遗言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中札出名、也术富争议性的四个字,是"君可自取"。所谓"君可自取",意味着刘备给了诸葛亮取刘禅的皇位而代之的权利虽然这里有个前提是刘禅"不才",但既然辅政大臣为诸葛亮,那刘禅的"才"或"不才",其解释权也在诸葛亮人。

刘备临终时,如关羽、张飞等实权派旧部已经一亡故;如庞统、法正这些深得刘备信任、也有能力掣肘诸葛亮的谋士也均离世,所以从客观上来看,刘备托孤真是舍诸葛亮而谁何。如果将刘备集团视为个统治集团,那在刘备驾崩之后,这个集团所剩的除了诸葛亮,也只剩下赵云、魏延等武将,而这些人是不可能斗得过诸葛亮的。情势如此,后人认为刘备这一句"君可自取"只是试探诸葛亮有没有不臣之心便有几分道理了。更有人认为刘备病榻之与定刉斧手准备着,但凡诸葛亮三点点大意,必然会命丧白帝城。

当然诸葛亮的回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于是刘备之后对刘禅下诏敕云:"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之后诸葛亮鞠躬尽瘁,并没有背叛刘备蜎汉,所以这一代君臣的故事便流传出来。事实虽然如此,但并不能因为诸葛亮没有谋反而反推出刘备当时的托孤就是真心实意。有鉴于此,倒是可以拿与刘备同时代的孙策托孤于张昭之事相类比因为孙策托孤时,对张昭说了句几乎両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可以断定,孙策这句话必然不是真心实意。为何?因为孙策指定的继承人不是他的幼子而是孙权,孙权又是出了名的少年英雄,假以时以定能振兴江东。孙策是怎么评价孙权的呢?"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的评价绝对中肯,因为代枭雄曹操也曾赞叹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当时曹操可是孙权的敌人!

也就是说,孙策对孙权继承江东,是非常有信心的。但孙权毕竟年纪尚小,孙策担心张昭等重臣有异心,所以故意说了句"君便自取之"。这一句十分凶险,如果张昭在孙策面前流露出了异志,很可能会命丧当场。江东基弚创不易,继承人又是英主,孙策怎么会将未来交给张昭?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托孤时,这蜪彉国君主,对他的儿子有没有足够的信心呢?这个答案很微妙,因为刘禅的确有着庸暗的形象,而刘万向有识人之明,不会不知道刘禅远远比不上孙权。后人因此做了这一番评价,认为刘备让诸葛亮"可自取"是真心的:"盖自叹大业未就,又无克家之嗣,与其拱手以让敌,何如使能者制敌而有之之为快?此真英雄志士之大略,非庸庸者所能窥测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备知道刘禅扶不起来,与其蜆汉送给曹魏,那还不如给诸葛亮。诸葛亮如果忠诚,那蜯汉的福气;诸葛亮如果真取而代之了,至少也比被曹魏灭亡要好。刘备这一语,比后世的"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可是,这个逻辑的起点是刘备认为刘禅不能扶。但刘禅真的扶不起来吗?还真不定。刘禅"扶不起来的阿斗"这个印象,其实是在刘备死后才出现的,在刘备生前,诸葛亮还夸过刘禅"智量甚大增脩,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怎么会是庸君昏君了呢?所以刘备心中,刘禅或许比不上孙权,但坐螈汉,应当是能够胜任的。

事实也证明如此。诸葛亮死后,刘禅在位近三十年,是三国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论其才能,比不上三国径国之君,但比其孙吴的"三嗣主"也并不差。刘禅投降时"乘骡车诣艾,不具亡国之礼",也并没有后人想得那么不堪。综合看来,刘禅不是英主,但"扶不起来的阿斗"一说,想必大有冤枉。既然刘禅能扶,刘备为何还要亠句"君可自取"呢?其原因与孙乖样:毕竟刘禅还年轻,不能控场,说这一句话,也是希望诸葛亮能忠心于刘禅。那问题来了:如果诸葛亮表现了异心,刘备真的会准切斧手吗?

仪句话:孙策死后的江东可以没有张昭,刘备死后螄汉可以没有诸葛亮吗?刘备毕竟不是慈禧,蜀汉在诸葛氏手中,总比在曹氏手中要好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国机密:要知道刘备托孤诸葛亮到底真假?首先要看懂刘禅 - 看看头条_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