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0|回复: 0

江门一家五代人接棒传承龙舟文化

[复制链接]

919

主题

919

帖子

51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55
发表于 2022-8-2 09: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廖华乧家对龙舟有着深厚的感情。图为廖华照成立的江门新会泓达堂陈皮龙舟俱乐部正在训练。“嘿,嘿,嘿,嘿!”舟竞牛勒,鼓响八方。端午节,在广东省(江门新会)龙舟训练基地内,平静的河流上响起气势磅礴的鼓声和响彻云霄的呼喊声,只见广东省龙舟协会副会长、新会区龙舟协会会长、新会区泓达堂陈皮龙舟队领队廖华照及其儿子廖长亮、廖长成与扒手们在龙舟上正向而坐,整齐划一地划动船桨,彩绘的龙舟如离弦之箭一样奔向远方,颇有排山倒海之势。新会区龙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是“广东省传统龙舟特色区”,大泽镇牛勒村更是龙舟文化的胜地。从廖华照的爷強始,他们一家便与龙舟结缘。如今,廖华照带领着自己的儿孙和龙舟队伍,把牛勒龙舟文化带向更广阔的平台。近日,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泓达堂点揭牌,他们身上弘扬龙舟文化的责任更重了。龙舟竞逐的快感让人着迷穿着短袖短裤,虽然年过花甲,却依然神采奕奕……廖华照谈到自己如何与龙舟结缘时笑着说:“其实就是因为喜欢,我从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父亲扒龙舟,一直到现在都对这项传统运动非常热爱。”在新会当地,提起龙舟竞技就很自然地提到泓达堂、基达。这两支龙舟队伍是廖华乧家以江门市新会区泓达堂陈皮茶业有限公司、江门市基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的名字命名的。廖华照还成立了江门新会泓达堂陈皮龙舟俱乐部,在潭江岸边打造广东省(江门新会)龙舟训练基地。在他的影响下,企业形成以陈皮+龙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品牌。泓达堂陈皮龙舟俱乐部的队员上至40多岁,下至20岁,都对扒龙舟充满了热情。龙舟魅力源于其竞技精神,数十名队员拧丐股绳,在江面上激荡浪花、与对手紧赶直追的快感让人着迷。“想要扒得快,人得坐直,腰腹收紧用力,上手用力压,同时下手往后拉,所有人动作整齐划一,形如一支浆,龙舟便快如疾风。”该俱乐部队长龙增林介绍,2007年,他在学校接触了龙舟运动后,便一发不可收,转眼就扒了15年。“龙舟精神就是要么不扒,要扒就得奔着第一去。”廖华照说。两支队伍团结拼搏,屡获殊荣。在2017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龙舟锦标赛上,两支队伍组朐强阵容参赛,获得了4项冠军,实现了此项赛事的“大满贯”;在2019年举行的广东省第四届传统龙舟争霸赛上,基达龙舟队夺得冠军。四代人都用过同一支龙舟桨打造龙舟劲旅,离不开廖华乧家对牛勒龙舟的满腔热爱。牛勒村河网纵横交错,每逢端午节,牛勒河都上演百舟飞渡的盛大场面,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欢呼声、擂鼓声共同演奏出属于牛勒村的独特乐章。廖华乧家人对牛勒龙舟爱得深沉。在广东省(江门新会)龙舟训练基地内摆放乀支特殊的龙舟桨,它通体呈棕黑色,浑身上下散发着古朴的光泽,上面还刻着字体秀美的“和昌”二字。“这支桨承载了超过100年的龙舟历史。”廖华照向 介绍,“从我爷強始,我们家就开始扒龙舟了。民国时期,父亲在香港的‘和记’木铺当木匠,专门用杨漆树木制作了几支龙舟桨并刻上‘和昌’字样作记号,带回家乡扒龙舟使用,这便是其中一支。它见证了我们廖家的龙舟传承,我的父亲用它扒龙舟,后来传到我和我哥哥手里,我的儿子和孙子们也曾用它扒龙舟。它蕴含着催人奋进的龙舟文化,饱含了我们牛勒人对龙舟的喜爱和传承的决心。”曾三段时间,廖华乧家在加拿大发展。无论多忙,每至端午,他们都会放下工作,从海外赶回家乡参与牛勒龙舟盛事。新会区泓达堂陈皮龙舟队副领队廖长亮、廖长成是廖华照的儿子,他们自小跟着父亲扒龙舟。如今,他们又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潭江上划桨推舟,感受龙舟文化魅力。至此,廖家的龙舟文化已传承到第五代。6月2日,江门市首个侨资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泓达堂点揭牌。两支龙舟队将依托该平台,结合传统节日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融入基层,传播传统文化,服务群众。廖长成说:“希望通过平台让龙舟这项强身健体的运动得到广泛推广,让更多人参与运动、热爱运动、传播运动!” 江门日报审读:王叶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红 ( 闽ICP备2020022075号 )

GMT+8, 2025-4-20 04:03 , Processed in 0.038288 second(s), 19 queries .

wanghong X3.4

Copyright © 2004-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